周末,张阿姨带着她五岁的儿子冬冬到小雨家玩,两个小朋友一起玩起了玩具。
但没玩一会儿,他俩就为抢一辆坦克车发生了争吵,还差点打起来。
听到吵闹声妈妈走了过来,看到小雨和东东各自拉着坦克车的一头奋力的往自己身边拽,妈妈立刻对小雨说到:“东东是弟弟,你要让着弟弟。”
小雨一听妈妈这么说,立刻不干了,把坦克一扔,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,一边哭一边大声叫喊到:“上次姑姑家的姐姐来你就让我让着她,这次又叫我让着弟弟,为什么每次我都得让着别人?”
妈妈听了小雨的哭诉,一时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。
当自己家的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争抢物品时,大部分家长都会告诉孩子要让着别人。
然而,这种做法对孩子来说的确是非常不公平的,不但会让孩子觉得万分委屈,还会伤害他们的心理健康。
还有一些父母,对孩子们的冲突置之不理,让孩子自己解决,这对于年纪尚小的儿童来说也是不合适的。
当孩子最无助的时候,我们应该无条件的站在他们身边,给他们支持和安慰,以及正确的引导。
妈妈可以尝试着用其它玩具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,也可以带孩子去做其它更好玩的游戏,减少他们对坦克车的兴趣。
孩子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想让出去,其实是天性。
如果成人总是用谦让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分享,久而久之他们就无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,还会形成谁抢我的东西,我就得拱手相让的想法,这样会影响孩子物权意识的建立。
根据蒙氏理论,两岁左右的孩子,开始渐渐进入了物权意识敏感期。
物权意识就是物体的归属权,这个物品是你的还是我的,还是大家共享的。
当孩子进入到物权意识敏感期时,性格会较之前发生很大改变,比如特别看家,对自已的东西看得很牢,不愿意让任何人碰。
即使是妈妈,也不愿意随便的分享,完全是一副六亲不认的模样。
等孩子有了物权意识,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提升了,孩子知道什么是你的,什么是我的,这是非常大的进步,家长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物权意识。
分享是件好事,但不是所有的时候都适用,很多家长常常要求孩子去分享,不管他们是否愿意,这样做会极大的破坏孩子的物权意识。
物权意识建立不好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出现偷东西、老好人等行为,分享不是给别人看的,而是建立在孩子自愿的基础上。
谦让的前提是快乐,如果孩子不快乐,即使父母强迫孩子谦让,也是没有任何教育意义的。
很多时候,我们强迫孩子谦让,只是怕自己没面子,怕别人说自己娇惯孩子。
而孩子并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,当他们被我们强迫要求分享时,他们的感受是非常不情愿的。
总是要求孩子谦让,无论是对大孩子还是小孩子都是不好的。
时间长了,大孩子心中委屈,小孩子蛮横霸道,总觉得我是小孩儿,别人都应该让着我!
这样的思维逻辑对大、小孩子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!
培养孩子的谦让是必要的,但我们尽可能的照顾到所有孩子的情绪,给予正确且平等的引导,从而能够让大孩子自愿分享,让小孩子也懂得尊重别人,这样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