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玩具网 - 玩具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玩具新闻 | 玩具企业 | 技术设计 | 玩具知识 | 玩具酷图 | 政策法规 | 动漫游戏 | 开店常识 | 玩具市场 | 国外资讯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玩具巴巴动态 > “礼”上往来,家长让孩子“有礼貌”地让出玩具,实则伤害孩子
Z.biz | 商业搜索

“礼”上往来,家长让孩子“有礼貌”地让出玩具,实则伤害孩子

信息来源:sotoy.net   时间: 2021-07-23  浏览次数:19

现在人常说,现在的00后、10后的孩子从小就上这个补习班,那个兴趣班,不说事项全能,但都有至少2个以上的技能傍身。

而且现在的家长也更有远见,会从小帮助孩子培养社会能力,让孩子在进入社会团体时可以更好和更有效的融入其中。

“礼”上往来,家长让孩子“有礼貌”地让出玩具,实则伤害孩子

一些家长认为,教会孩子懂礼貌是一种家教、修养的体现。但是多年来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懂礼貌方面却出现了一些误区,这些误区不仅对孩子没有好处,反而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。

“礼”上往来,家长让孩子“有礼貌”地让出玩具,实则伤害孩子

“把玩具借给想玩的小朋友,是一种礼貌”?

周末天气爽朗,午休后贤妈带着小贤到家附近的一个广场玩耍,回来后,贤妈跟我说起在广场上一个家长的言行。

当时正好还有几家带着孩子在广场上活动,孩子们聚在一起玩闹,家长们在一起聊育儿那点事。

有个孩子带着家长给他新买的扭扭车与孩子们玩耍,小孩+子有了新玩具总是喜欢想小伙伴们炫耀。

一些孩子比较腼腆,只是围着羡慕的看着,有个别比较外向的孩子,主动追着那孩子想要借来骑一骑,但是孩子哪舍得将新买的玩具借出去。

于是想要这玩的那家孩子就跑到有车的孩子家长面前:“阿姨,可以借我玩一下他的车吗?”

“礼”上往来,家长让孩子“有礼貌”地让出玩具,实则伤害孩子

一个玩具小车对于孩子来说是很宝贵的,但对于家长来说却并没有那么重要,于是那孩子家长对自家孩子说:“小朋友想玩你就接一下嘛。”

然后孩子还是不愿意,家长又接着说:“你看看人家小朋友向你借玩具多有礼貌,你也应该大方有礼的借人家一会。要分享才能收获朋友。”

孩子当时非常难过,但应该是平时都很听家长的话,所以还是将扭扭车借给了那个小朋友,自己却赌气的跑到一边孤零零的看着别人玩,有小朋友去安慰他,孩子谁也不理。

“礼”上往来,家长让孩子“有礼貌”地让出玩具,实则伤害孩子

可能在家长的眼里“礼”上往来是社交必备礼仪,自古对于“礼”学有言:

爱人者,人恒爱之;敬人者, 人恒敬之。——战国时期·孟子《爱人者人恒爱之》

(译文:懂得对他人仁爱的人,人们都会爱他;懂得尊敬他人的人,也会得到别人对自己的敬重。)

往而不来,非礼也;来而不往,亦非礼也。——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曲礼上》

(译文:对别人恭敬,却得不到对方的恭敬回应,是不合礼节的;别人对你恭敬,你却不能回之以恭敬,也是不合礼节的。)

不学礼,无以立。——春秋战国时期·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《论语·季氏篇第十六》

(译文:一个人如果不学习礼节,对人不恭敬,那么他就不会明白如何立身。)

所以教育孩子懂礼貌是一件非常好的教育观念,但如何交给孩子懂礼却是有很多讲究的。

“礼”上往来,家长让孩子“有礼貌”地让出玩具,实则伤害孩子

关于教孩子懂礼的3个误区

?误区一

——“礼”上往来,礼貌≠不拒绝

上述故事中家长对孩子的礼貌教育是存在误区的:礼貌≠不能拒绝。

上述家长的行为很容易让孩子混淆“物品所有权”的概念,让孩子认为我的东西其实也并不“属于我”。

对于礼貌的误区在于,让孩子错误理解,只有答应别人的请求,才是礼貌的体现。

?误区二

——强迫孩子打招呼

作为过来人,我小时候就是那种被大人夸奖的,遇见大人主动问好的“有礼貌”的孩子。但事实是,我一开始是非常抗拒这件事的,但是家长却对我要求:“见到叔叔怎么不打招呼呢?这很没礼貌。”

“礼”上往来,家长让孩子“有礼貌”地让出玩具,实则伤害孩子

尤其是在我被要求打招呼,别人家的孩子不打招呼却被老爸允许,心理会产生大的落差感,关于见到生人打招呼我到现在都是非常排斥的,但作为成年人我需要强迫自己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,只是内心的本能排斥是不可磨灭的。

从心理学角度来讲,强迫孩子与陌生人打招呼示好,是在破坏孩子的安全感,一味地强迫孩子有礼貌的与陌生人打招呼更容易让孩子变得胆怯。

?误区三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玩具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