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分享母婴知识的地方 原创
孩子逐渐成长与独立的过程中,正是学习自理的好机会!从5大自理能力著手,孩子更快学会照顾自己,同时建立自信心,体会「自己做」的乐趣与成就感。
小编表示,家长首先需要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,孩子在1到3岁时会渐渐产生自主的需求,不断尝试自行完成任务。爸妈在这个时期不妨让孩子多尝试、探索,并透过在旁引导,慢慢培养出孩子的自理能力。

预留时间与孩子相处
「关键在于,家长愿意留多少时间和孩子共处?」他举例,如果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,大人总是赶著去上班、开会等,相对的,便没有足够时间陪孩子完成一项任务,自然而然演变成家长习惯帮孩子代劳所有事情。
如果孩子很少有尝试的机会,可能会导致自信心缺乏,让孩子过度依赖家长、老师。他表示,「学习本来就是自发性的反应,如果孩子一直依赖他人协助,未来在学习上也会很辛苦。」

提早预备和节省收拾时间
有些父母因为想免除收拾的麻烦,总是帮孩子完成所有事情。「孩子想要做的时候,其实是最好的练习机会,但他不一定能做得好。」有些父母希望让孩子自行探索,但当看到地上打翻的食物、散落一地的器具,常因已疲累而容易感到心力交瘁,就很难维持动力让孩子继续尝试。
其实可以提前做相对应的准备,例如,如果孩子想要自己吃饭,家长可以先预想孩子吃饭时会发生哪些情况,在地板上舖好野餐垫、报纸等,这样即使孩子打翻食物,也能快速清理,让父母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时,也不致增加善后处理的负担。

1.穿脱衣服:尊重孩子学习意愿
穿脱衣服与动作发展密切相关,需要锻鍊孩子的手指肌肉和精细动作才能做得到。孩子从「想要自己穿」到「会自己穿」,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来练习。在教孩子穿脱衣服时,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意愿,如果因为觉得麻烦而动手帮孩子穿,反而会抹杀了孩子主动学习的意愿,即使裤子穿反了,也要讚美孩子「穿好了!好棒!」以称讚他独立完成时所做的努力。

2.如厕:用正向态度取代斥责
如厕训练一向都是最令父母感到困扰的。刚开始,孩子难免因为玩过头,或是还不太会表达要上厕所而尿湿裤子,在孩子失败时,父母要用理解的心,去鼓励孩子。当父母以正向的态度支持并帮助孩子学习,孩子自然会用最合宜的速度达成目标。

3.吃饭:营造温馨用餐环境
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,吃饭时,会想要自己用餐具吃,父母不要因为怕弄髒环境,或是吃饭速度过慢而排斥孩子练习。从孩子想要自己喂食开始,父母应该给予正确的进食观念,让孩子养成习惯,不要边吃边玩。用餐过程中,父母需要营造温馨合宜的环境与气氛,并替孩子准备合适的餐具及物品,这些都有助于帮助孩子练习吃饭!

4.刷牙:让孩子建立自信
刷牙是保持口腔清洁及卫生的必要工作。1岁半的孩子可以先练习用开水漱漱口,2岁开始,便可让孩子练习用牙刷刷牙。或许一开始的动作并不精确,但父母仍要不吝啬的给予鼓励,帮助孩子建立习惯、愉快、自信的学习自理。若父母担心孩子刷得不乾淨,可以在孩子刷完后,再帮他检查或清洁一遍。

5.收拾玩具:用游戏增加收拾动机
玩玩具很好玩,但是一说到要收玩具,孩子就会开始赖皮!这时的祕诀是,让收玩具变成一件快乐的事!父母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吸引孩子,例如:「我们来收玩具,看谁收得比较快」、「我们玩轮流游戏,妈咪收一个玩具、换你收一个玩具」,或是跟孩子说「玩具车累了想要回家休息,它的家在哪裡呢?」让孩子主动收拾,或是简单的营造容易收拾的环境,运用一些巧思让收拾不再是件苦差事。
